《枪声回响九十六年——致南昌城头第一枪的青年战士》
亲爱的战友:
您好!
我是2025年一名普通的大学生,此刻站在“南昌起义纪念馆”的展厅里。指尖滑动屏幕,我仿佛推开1927年8月1日凌晨那扇厚重的历史之门——枪声骤起,火光冲天,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青年,在沉沉黑夜中,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。
我多想穿越硝烟,站在你们中间,问一问:那一刻,你们害怕吗?子弹擦过耳畔时,你们想的是什么?是母亲的叮咛,是未写的家书,还是“为天下人谋永福”的誓言?
数字展馆里,我反复观看起义部队攻打敌军总指挥部的动态复原影像——你们穿着单衣草鞋,举着步枪、大刀、土铳,甚至扁担,在敌我悬殊的绝境中冲锋。没有精良装备,没有充足补给,有的,只是一腔“不革命,毋宁死”的孤勇。你们用血肉之躯,在南昌城头撕开一道光的裂口,从此,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,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火种。
九十六年后的今天,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,用平板电脑“云游”你们战斗过的地方。窗外是安宁的街道,耳机里是流行音乐,手机推送着美食与综艺——这一切的“寻常”,正是你们当年以命相搏的“不寻常”。你们在枪林弹雨中高喊“河山统一”,我们则在和平年代里轻点屏幕“一键下单”。时代不同了,但我想告诉你们:你们点燃的那把火,从未熄灭。
今天,我们的“战场”在实验室、在乡村振兴一线、在代码与算法之间、在讲台与手术台之上。我们不再扛枪,但依然在“冲锋”——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是冲锋,守护绿水青山是冲锋,传播中国声音是冲锋。你们用枪杆子打江山,我们用笔杆子、键盘、显微镜守江山、建江山。
展馆里那面弹孔斑驳的起义军旗,依然鲜红如血。我常想,如果你们能看见今天的中国军队——航母劈波、东风傲世、北斗组网,会不会笑着拍拍我的肩:“小子,干得不错!”?如果你们能看见青年们在抗疫前线写下“不计报酬,无论生死”的请战书,在边疆哨所写下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的誓言,会不会热泪盈眶:“同志,后继有人!”
凌晨两点的南昌城,如今灯火通明,车流如织。而1927年的那个凌晨,是你们用枪声唤醒了沉睡的黎明。历史不会忘记,那第一声枪响,是青春对信仰的宣誓,是弱小对强权的挑战,是黑暗对光明的突围。
亲爱的战友,请放心——
你们的枪声,我们听得见;
你们的信仰,我们接得住;
你们未走完的路,我们正昂首阔步!
此致
跨越世纪的军礼!